由於飲食、遺傳的關係,不少人都有大腸息肉的問題,這不僅會影響健康,甚至有演變成大腸癌的可能!因此本文將來深入說明大腸息肉大小、生長速度、種類等,並分析大腸息肉原因,讓你掌握關鍵資訊,以便更好地維護腸道健康、避免潛在風險的發生。
內容目錄
Toggle大腸息肉是什麼?
大腸息肉是大腸黏膜表面長出的突起組織,它能夠生長在大腸的任何位置,但最常好發部位在乙狀結腸、直腸。多數的情況下,大腸息肉都是無害且沒有症狀的,但隨著時間累積,這些息肉將會慢慢增大,一但大腸息肉大小超過1公分,將有10%~20%機率產生癌細胞;2公分以上則風險會高至30%~50%。
另外,大腸息肉生長速度其實不快,平均一年只會長大0.05公分,實際狀況仍因人而異,不過可別因為大腸息肉長得慢、沒症狀而不處理,因為即使是良性息肉,也有發展成大腸癌的可能!建議依個人狀況每3~5年做一次大腸鏡追蹤,才能好好掌控大腸息肉大小與生長速度。
大腸息肉也有分?3個大腸息肉種類報你知
1.增生性息肉
增生性息肉是最常見且相對無害的息肉,外觀乾淨無紋路、癌變風險較低,一般都長在直腸、乙狀結腸部位。
這種息肉通常是意外發現的,因為它不會引起明顯的不適或症狀,不過根據統計顯示,50歲以上的人約有一半都有增生性息肉問題,建議如果年紀稍長、長期飲食不均衡或有大腸癌家族史,都能考慮定期做大腸鏡篩選,才能及早發現問題、及早切除,預防癌症的形成。
2.發炎性息肉
發炎性息肉又被稱為假性息肉,這種大腸息肉種類主要是由於腸道長期發炎,使組織反覆修復、增生導致的,外觀呈現些微紅色,但沒有紋路。
發炎性息肉本身不會癌化、不用切除,但由於是跟炎症有關,仍要特別注意是否患有潰瘍性大腸炎、克隆氏症等,並根據疾病對症下藥,以減少息肉的發生。
3.腺瘤性息肉
腺瘤性息肉是最需要注意的大腸息肉種類!許多大腸癌就是由腺瘤性息肉慢慢發展而來,外觀分成管狀、絨毛狀、鋸齒狀這3種,且帶有紋路,一但發現,不論大小都必須切除(夾除),並進行定期回診追蹤,預防腺瘤性息肉再次出現。
從大腸息肉原因,找出對應的改善方法!
1.家族病史
家族中有大腸息肉或大腸癌病史的人,罹患大腸息肉的風險會顯著增加,其中更有一項顯著遺傳性疾病稱為「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症(FAP)」,病患的子女有50%機率遺傳到此疾病,絕大部分在15歲時就會開始出現息肉,並且這些腺瘤性息肉會遍佈在大腸內,數量達上百甚至上千。
儘管家族病史無法改變,但大家仍可以透過提早檢測、預防,大幅降低息肉轉變為癌症的機率。
2.長期飲食不均衡
最常見的大腸息肉原因,多和飲食有關!特別是愛喝手搖飲、無肉不歡或天天高油脂、高熱量、不愛吃蔬菜水果的人,發生大腸息肉、大腸癌的機率更高。以下提供3大飲食原則,讓你遠離大腸疾病:
- 補充膳食纖維、葉黃素:膳食纖維可以促進排便,並稀釋腸道中的毒素;葉黃素則有很強的抗氧化效果,能夠保護大腸細胞,減緩發炎反應。而這兩項營養素,可以透過多吃蔬菜、水果、豆類等來補充。
- 遠離高風險食物:例如加工食品、速食、紅肉,或者燒烤、油炸類食物等,皆很容易讓大腸息肉增長。
- 多喝水:水分攝取不足不僅容易造成便秘,也會增加大腸息肉的發生,建議用開水代替手搖飲、酒精,並且每天攝取2,000~3,000c.c.以上,幫助體內排除多餘的毒素、廢物。
3.體重過重
體重過重不僅影響外觀,對於大腸健康的影響也不可忽視!因為肥胖者的腸道炎症反應較強,容易促使息肉的生長,過去便有研究顯示,BMI每上升5單位,罹患大腸癌的風險即上升19%。
想要預防肥胖引起的大腸息肉原因,最好的方法便是規律運動,像是每天花30分鐘跑步、游泳等,同時減少久坐不動的時間,依此改善整體健康狀況,自然也能降低息肉生成的機率。
定期檢查是否有大腸息肉很重要
大腸息肉看似小問題,但若忽視其風險,可能會對健康造成更大的威脅。希望透過文章分享,大家能更了解大腸息肉種類、原因等,並能採取健康的生活方式,有效預防息肉發展。
如果想要進一步檢查是否有大腸息肉,歡迎諮詢維登診所,我們擁有先進的無痛大腸鏡檢查技術,並可根據你的健康需求,提供個人化診療方案、1對1報告解說服務,為你安心守護腸道健康!